在經濟前導指數——采購經理人指數創近年新低后,央行降息降準聲音再起。市場分析,央行春節前全面降息降準概率小,但一季度末會加入“全球大寬松”陣列。
降息有必要 觸發因素沒緩解
專家分析當前經濟環境多種因素交織,隨時可觸發央行采取行動降準降息,宏觀經濟數據壓力,通縮風險,外匯占款零增長常態化等。
統計局近日公布的2015年1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49.8%,兩年多來首次跌破50%榮枯線;同期匯豐PMI雖小幅上升,但仍在50以下,為連續第二個月處于萎縮區域,顯示制造業需求依然疲弱。
花旗集團經濟學家在最近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中便指出:“PMI為中國人民銀行在第一季度中廣泛降準50個基點敞開了一扇窗。而且歷史上,中國人民銀行最新一輪的廣泛降準就是在2011年底被低于50點的采購經理人指數觸發的。”
瑞穗銀行的分析師也表示,“中國經濟正面臨著來自于歐洲需求和反通脹的逆風,因此中國人民銀行所面臨的采取更多刺激性措施的壓力正在加大,這些措施包括注入流動性、降息或降準等。”
當然不僅是最新的PMI數據,其他經濟指標也同樣表現不佳,對有關應出臺寬松措施的呼聲形成了支持。
據上周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政府的財政收入下降至二十多年以來的最低水平,而人民幣的貶值則已經觸發了流動性外流的現象,這一點從去年12月份外匯儲備的急劇下滑中即可反映出來。同時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同比增幅正處在五年以來的最低水平,PPI連續34個月同比下降,通縮壓力明顯抬頭。在最受關注的經濟增速上,2014年7.4%的增速也創近24年新低。
同時,傳統意義上通過外匯占款來釋放流動性的渠道已經收窄,加上近期外匯占款連續下降更說明資本流出在加劇,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央行應該果斷降準”,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高級經濟學家章俊表示。
節前數據波動大 降息概率小
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央行應降息降準成為業內共識。但何時降息降準,業內分析節前概率不大,但一季度應是窗口期。
招商證券宏觀研究主管謝亞軒表示,春節前降息或降準的概率較小,一是因為央行仍比較忌憚全面寬松會進一步推動股市,不利于央行防風險的目標;二是,現在處于經濟數據真空期,而且有春節因素的干擾,因此難以對經濟形勢有特別準確的判斷。因此一季度末二季度初這個時間點降息的可能更大。
瑞銀中國經濟學家汪濤認為,1月份實體經濟數據有限、淡季期間的表現不太具有指示性,再加上春節因素干擾,真實的經濟運行狀況難以把握。3月份宏觀數據很關鍵,決定未來政策走向。
海通證券分析師姜超預計3月或迎來首次降準,年內有望超3次。
不過雖然節前央行似乎“按兵不動”,但也對宏觀經濟形勢“心里有數”,通過一些是流動性調節工具,平衡節前流動性、補給市場需求,而非全面的大寬松政策。
最近兩周公開市場央行已多次通過逆回購向市場投放流動性。昨日更是開展了總量900億的逆回購,創下1月22日央行重啟本輪逆回購以來的單日投放量新高。
而且在1月21日,央行續做了到期的2695億元MLF(中期借貸便利),并新增5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