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融資融券業務的投資者大多有一個共同特點,敢買不敢賣。雖然市場會出現波動,融資風險偏高,但近期資金需求過大,投資者一旦賣出還款,再融資買入就很難了。”4月24日,記者來到安信證券北京某營業部,業務員告訴《證券日報》記者。
業務員稱,目前做融資融券業務的客戶沒有之前多,監管部門有嚴格的監控,證券公司的融資額度有限。幾乎只有資產達1000萬元以上的客戶才有可能得到融資,一般證券公司的融資金額很早就用完了。
根據有關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我國家庭股市參與率為6.1%。新股民更加年輕化,30歲以下的占比為12.6%,“80后”、“90后”成為股市的新生力量,而老股民該比例僅為1.8%。
隨著股民參與者的年輕化,投資模式也在悄然發生著改變。正在辦理業務的王先生告訴《證券日報》記者,“身邊有一位‘90后’的朋友,融資融券利用杠桿半個月就賺了10萬多元。年輕人對新鮮事物的感知比較敏感,‘互聯網+’、‘一帶一路’等成為他們投資的熱點。由于年輕投資者缺乏投資經驗,在乎高收益,這容易忽略高風險,應該做好風險測評工作。”
辦理業務的李先生是位老股民,他對《證券日報》記者說:“過去做融資業務,大部分都是券商追著投資者去做,為了拉住客戶經常會辦理融資業務贈送小禮品。如今,在這波牛市的帶動下,融資融券業務火爆起來,兩融的門檻也在不斷升高。一個證券公司的資金可能在短短幾個月就被用完了,投資者很難融到資金。”
“去年下半年,受國企改革的影響,我投資了一只國企改革概念的大盤藍籌股。”李先生表示,“靠自有的600萬元資金,加上1倍融資額度,合計動用1200萬元。2015年以來,這只股票的收益率已經達到了50%。目前我并沒有拋售,因為國企改革的勢頭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