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日前發布公告稱,批準有QFII、RQFII或人民幣清算資格的32家外資機構進入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
據記者了解,境外機構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這一政策由來已久,但近期監管層加快了審批的進度,目前已經有一部分海外投資機構在銀行間市場投資固定收益類產品。
央行2010年曾發布通知,允許境外人民幣清算行等三類機構運用人民幣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具體包括境外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香港、澳門地區人民幣業務清算行,以及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境外參加銀行。
2013年,央行宣布允許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申請進入銀行間市場。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末,共有211家包括境外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國際金融機構、主權財富基金、人民幣業務清算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境外參加行、境外保險機構、RQFII和QFII等在內的境外機構獲準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較上年末增加73家,其中已有180家境外機構入市交易,持有債券5720.4億元。
同時,證監會2012發布的QFII相關規定則表示,在批準投資額度內,QFII可以投資于在證券交易所交易的股票、債券和權證,在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的債券等人民幣金融工具。
但一位外資機構人士對《第一財經(微博)日報》表示:“證監會主導下交易所債券市場的深度不夠,交易量相對較小,無法滿足投資人需求,債券交易主要還是在由央行主導的銀行間債券市場。”
上述機構人士還稱,進入廣闊的銀行間債券市場是很多機構的最終訴求,因為市場上流通最好的產品都在這里,如國債、政策性銀行金融債、短融、中票等。加快開發銀行間債券市場也是順應人民幣國際化、資本賬戶加快開放的政策,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的深層次要求就是國際投資人投資以人民幣定價的資產。
至于境外機構目前投資銀行間市場所存在的顧慮,這位機構人士還表示,雖然隨著很多中資企業去海外發行美元債,且已經有一定數量的公司有國際評級,但評級依然是個問題,因為境外的風控部門并不了解國內的評級機構,而國外的評級機構又很難開展業務。此外,最擔憂的稅的問題一直沒有明確說法,還有就是信用債券的交易量以及沒有連續價格的問題。
有分析指出,外資對境內股票市場的準入正在不斷放開,而境內債券市場的開放進程相對緩慢。目前國內經濟放緩以及利率下行導致資本外流現象明顯,擴大外資投資境內債券可能有助于對沖這一趨勢。
自去年11月以來,央行已經兩次降息兩次降準。中信建投證券宏觀債券首席分析師黃文濤分析認為,經濟下行壓力大,實際利率高,5月上中旬降息值得期待,對債市收益率繼續走低樂觀期待。
瑞銀證券也分析認為,未來兩個月,預計政策性銀行將加大對基建投資的支持力度、而央行也將再次降息。為抵消外匯流出所導致的流動性收緊、確保地方政府債務置換順利進行,預計年內央行還將再降準至少100個基點。
此外,還有機構預計,從數量來看,境外機構已經在銀行間市場占據一席之地,同時境外機構持有的債券規模也在快速增長,預計未來境外機構在銀行間債市的活躍程度和市場影響力將繼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