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宕半年的萬科奪宮大戲,今日迎來高潮,27萬投資者將在資本市場用腳投票,給萬科之爭一個說法。在此之前,這部大戲已經上演了幾番峰回路轉,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塵埃遠未落定,但人們已經急于從它身上搜尋啟示錄,用來證明自己對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的某些先入為主的判斷。萬科之爭沒有發生在十年前,也沒有爆發在十年后,而是爆發在一個經濟正轉型、周期正交接、資本正起錨的當下,頗費思量。凡事都有偶然的湊巧,結果卻又如宿命般必然。
中國正處于經濟發展的微妙階段,權威人士稱之為“L型”,市場人士則稱之為“新一輪的泡沫周期”。如果“L型”沒有改革紅利保駕,那么它將在泡沫里墜入中等收入陷阱。如果泡沫周期獲得改革護航,那么“L型”將可能走出一個“對號”。現在還沒有“如果”,因此人們充滿焦慮,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把玩資本,越來越多的產業被資本敲門,資本的話語權愈發得意。“中國制造”成就了中國經濟今日的地位,中國經濟明日的地位要靠“資本立國”嗎?
三十多年的“中國制造”積累下足夠豐腴的“中國資本”,以險資崛起、BAT資本化、IP泡沫和實業企業紛紛避“實”就“虛”為特征,資本時代呼之欲出。萬科是中國最大的地產公司,是中國制造在過去三四十年的實力產物,是公認的最規范的上市公司之一,它被資本敵意收購乃至馴服的可能性,恰恰踩在這個時代的脈動上,我們或許猜得出開頭,卻可能猜不中結局。我們猜得出誰贏誰輸,猜得出規則和法治,猜得出企業家精神,卻猜不出資本的排浪過后,實業是如虎添翼,還是釜底抽薪。
資本時代不是新常態,但新常態首先遇到的是資本時代。作為“野蠻人”的資本要求王石出局,作為創始企業家的王石則合縱連橫,不愿引頸受戮。這是戲前,幕后則更深邃。“脫(王)石”的幕后是“脫實(業)”,是“中國資本”重新描摹“中國制造”。既見資本,云胡不喜?資本逐利,中國的資本逐短利。寶能系“依法合規”舉牌萬科并要求更換管理層,卻不被待見,原因就在于人們擔心資本得利的代價,便是毀掉了中國的好企業,而這些好企業在中國本就不多。
其次,當下的中國經濟環境,很難說能夠吸引到資本進入實體經濟。那些被源源不斷釋放的流動性,很大一部分進入了樓市股市等資本市場,食利資本多,實業資本少,導致資產價格泡沫、人民幣貶值承壓和全口徑債務超重。中國不比美國,如果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出現空心化現象,對中國經濟的傷害將深入肌理。
中國已告別粗放的增長模式,未來的核心競爭力仰仗于更有效率的技術創新,以及更加精細的商業環境和商業文化。資本時代需要更加給力的制度供給,才能最大程度地壓制資本的壓迫,抑制資本的胡來,阻止資本與權貴的聯姻,防止資本裹挾著中國經濟走向莫測的風險。這應該是萬科之爭在人們心底最難以名狀的漣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