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一年的第五屆“中國軟件杯”大學生軟件設計大賽日前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落下帷幕。在大賽舉行期間,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司長謝少鋒就多次強調,軟件既要創意設計又要手工制造,是需要大量設計大師、能工巧匠的產業,因此,人才是軟件產業創新發展的根本。
“十二五”以來,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勢頭迅猛,產業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全球信息化和信息技術發展呈現出許多新情況、新特點。而新的產業特點對軟件人才的培養提出更高的要求,產教結合顯得越來越重要。
人才短缺是“硬傷”
“我們正處于數字世界智能發展新時代,軟件和信息服務的功能作用正在發生全新的變化。”在近日召開的面向制造業的信息技術服務骨干企業暨中國軟件產教互動座談會上,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信息服務業處副處長仝海威說。
軟件產業正以高速的增長和豐厚的回報領跑整個制造業,也深深地改變傳統產業的生產方式和經濟形態,催生出新的產業革命。仝海威表示,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對文化創意、高新技術、現代服務等產業發展貢獻尤為突出。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巡視員李穎表示,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突破了大規模資源調度、遠程智能診斷、虛擬化等一系列關鍵技術,信息技術服務業對其他產業的賦能作用更加明顯。
而隨著軟件產業的持續發展和技術變革,人才資源短缺成為其發展的“硬傷”。
謝少鋒表示,我國軟件人才隊伍建設存在一些明顯問題,如軟件人才供給增速跟不上軟件產業發展的需求,創新型領軍人才匱乏,重學歷、輕技能、重理論、輕實踐的觀念未從根本上扭轉。
在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領域,高端人才需求尤其緊俏。“2014年我國移動互聯網行業應用開發人員需求量是200多萬,但實際從業人員不到70萬,差距懸殊。”領袖HR商學院院長楊平英表示,今年互聯網人才缺口400萬,未來5年,中國互聯網人才缺口將達1000萬。
校企互動成主旋律
人才培養一直以來都是軟件行業的大事,無論是北京大學方正軟件技術學院進行實戰型軟件人才的打造,還是昆明學院攜手中關村(000931,股吧)軟件園共建軟件工程專業,抑或是谷歌與蘋果在印度舉辦軟件人才培養競賽,都充分說明國內外軟件行業在培養、儲備、提升軟件人才等方面大費周章。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何積豐表示,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構建多層次的創新人才體系,創造良好的創新人才生存環境和氛圍,打造良好的創新教育生態,同時需要政府、社會、企業和教育系統的聯動。
何積豐認為,軟件學院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出發地,應依托高水平學科建設,面向國家重大工程對可信軟件、基礎軟件的需求,將傳統的學校、企業二元協作的人才培養組織架構拓展為學校、企業、科研單位、國際教學資源等多元協同的創新人才培養架構。
天津南大通用數據技術有限公司是國產數據庫領軍企業,主要產品在技術上達到國際主流,為在核心技術方面有可持續的深入發展,核心技術的研發需要與學術界進行深度合作。
“數據庫作為基礎軟件,產品要形成市場優勢,就必建設自己的生態體系,而生態體系的建設須從IT人員的源頭開始,也就是需要產教聯動,從學校開始入手培訓、推廣和認證產品。”南大通用副總裁趙偉表示,產教互動合作是南大通用長期的發展目標之一。
“學生被"下放"到企業,接觸當下最先進的軟件技術,并將課堂所學應用到實踐中,既能夯實理論知識,又能熟練掌握應用技能,是名副其實的實戰型教學模式。”何積豐表示,這種模式打破了軟件人才培養“無老師、無教材、無環境”的“三無”狀態,為優質人才培養指引方向。
鼓勵創新創業
謝少鋒表示,《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十三五”發展規劃》目前已組織編制,在加強人才培養方面,要進一步優化人才隊伍結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拓寬人才引進渠道,營造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成長環境,著力培養一批高端領軍人才,形成結構合理、滿足產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另外,為加快培養造就一流的軟件人才隊伍,謝少鋒還鼓勵創新創業,充分利用“雙創”平臺,挖掘人的潛能,鼓勵人人創新,把科學精神、創新思維、創造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貫穿教育的全過程。
李穎也表示,創新創業潮流將推動技術創新呈現多元化的趨勢,新興領域技術創新不斷,云計算分析技術、移動技術、數字化和安全技術成為企業技術研發的重點。
作為“十三五”開局之年,李穎表示,2016年應以市場為驅動,應用為牽引,創新為支撐,融合促發展為主線,進一步完善產業發展環境,完善人才培養,加快推動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由大變強,促進“兩化”深度融合,支撐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