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經濟增速下滑導致央企收入和利潤增速放緩,以往在快速擴張中積累的問題逐漸浮出水平,而這些情況已經成為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的重點監控目標。
23日傍晚,國務院國資委公布了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對央企2013年度監督檢查情況,也披露了監事會對中央企業2013年度的監督檢查所發現的多種問題。
一是部分企業存在經營風險。有的存貨和應收賬款占用資金規模較大,有的開展鋼材、煤炭等大宗融資性貿易業務造成較大損失,有的承建BT項目存在回款風險。
雖然國資委沒有公布具體的央企名單,但融資性貿易風險一直是央企風險暴露的重要問題。
所謂融資性貿易,指以融資為目的、貿易為手段,放大自身規模的貿易。由于中小企業在銀行信貸方面信用不足,而大中型國企又能較容易地從銀行獲得貸款。因此,大中型國企開展融資性貿易業務已有時日。此前,審計署對央企的審計中就發現,中船集團所屬中船工業成套物流有限公司2012年至2013年以融資性貿易方式對外出借資金40億元。
通過融資性貿易,不少國企實際已成中小企業的“銀行”。資金、法律風險伴生,監管者明顯早已關注到。如果沒有對貿易伙伴的細致信用審查,容易形成巨大風險損失。
有鑒于此,多個地方國資委2013年末發文通知做好財務決算管理工作時,均提出要督促監管企業開展大宗商品貿易業務的風險排查,嚴格控制與主業無關、存在墊資風險、低效益甚至無效益的貿易業務,嚴禁開展以融資為目的、無真實貨權流轉的融資性貿易業務。
監事會發現的第二大類問題是部分企業保值增值壓力較大。
由于經濟增速放緩,2012年是中央企業經營比較困難的一個年份。鞍鋼、中遠、中鋁、中冶都出席了不同程度的虧損。轉入2013年后,國資委曾經提出了扭虧的目標。蔣潔敏主政時期的國資委為央企定下了全年利潤增長10%的目標,并為此宣布專門成立“保增長”工作小組,幫助央企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2013年,國資委所監管中央企業全年實現利潤總額預計1.3萬億元,實現經濟增加值繼續保持在3000億元以上,絕大多數企業可以完成或超額完成考核目標。
但是,監事會發現,有的企業盈利主要依靠營業外收入或非經常性收益,盈利基礎不穩固;個別企業出現整體虧損,少數企業未能實現國有資本保值。
三是部分企業投資問題顯現。有的前期調研和論證不充分,投資收益低于預期或產生較大損失;有的未按規定公開招標,存在以邀標代替招標、未招標直接定標等情況;有的境外投資項目因多種原因停建、緩建或擱淺,存在資產減值風險。
四是部分企業改革發展任務艱巨。有的歷史包袱和社會負擔沉重,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難度大;有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進展緩慢,有的戰略定位和發展思路有待進一步明晰。
配合去年全年的“反四風”,此外檢查發現,個別企業存在違反薪酬管理規定超標發放薪酬、福利或實施不規范的股權激勵,設置“賬外賬”、“小金庫”,以及所出資企業違規為自然人公司擔保、拆借資金以及內外勾結低價轉讓國有股權等違紀違規問題。
上述問題已分門別類轉送有關部門處理;需要企業自行整改的問題,向企業印發了監督檢查情況通報、整改通知和《監事會提醒函》等136份,外派監事會將在當期監督過程中持續跟蹤企業整改情況。